电话:010-68705020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市场评论 >>行业观察 >> 大力发展人居林业很有必要
详细内容

大力发展人居林业很有必要

1.jpg

  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林业怎么办?在林业工作中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人居林业应该是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一、时代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指出,再过1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体行动有“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可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推进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将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也与联合国第二次人居会议发表的“人居议程”提出的“人人拥有适当住房”和“改善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目标一致。在这一进程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人居林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部分城乡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环境污染。这些环境问题也对人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华北地区的“雾霾”、“沙尘暴”;西南地区的“酸雨”;沿海地区的“次生盐渍化”;江南水乡的“水污染”等等。在人居方面,应对这些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发展人居林业,建设生态人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2003年6月发布的中央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十八大以来,迈入了新时代,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居活动是指人类以居住点为中心所从事的相关活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人居林业是指以满足人民群众人居活动的需求为目标,通过植树种草,培育多样化的森林资源;开展生态修复和配套设施建设,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营建宜居宜游环境,维护居民身心健康。其主要特征是围绕人的需求开展林业工作,通过林业措施,维护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居林业是林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推动林业工作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再到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主,是林业行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主战场,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阵地。通过发展人居林业,有利于保障居民身心健康、传承人居文化、优化人居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居持续利用和科学保护。

  二、先行探索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人居环境团队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了基于农村环境优化的乡村人居林建设技术研究。按照景观生态学和适地适树原理,围绕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这个中心,从乡村人居林规划布局、“四旁”高效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城郊结合部绿化隔离带建设和乡村道路绿化关键技术研究几个方面入手,注重培育农村地区森林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增加收入;强调城郊结合部和乡村道路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绿化,重点抓好村道绿化、庭园绿化、四旁植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宅间空隙,以及道路、池塘、菜地边等一切可以种植树木、花草的地方,以“能绿则绿、见缝插针”的原则,规划种植树木花草,尽量增加村庄绿地面积。通过比较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技术体系,包括村落、农地、林网、地表水系统等生态景观的保护、改造与提升技术;不同立地条件下,树种选择、结构配置技术与林分功能评价;农田林网、围庄林、庭院林、道路林、水系林、休闲林、游憩林等为主的生态景观建设关键技术;以及退化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为新农村环境优化、人居林建设和农村人居生态景观构建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这些工作说明发展人居林业既有现实需求,又有可行路径。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很有必要。

  三、发展途径

  发展人居林业要以森林美学、森林医学、园林学、森林培育学、文化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本依据,从资源培育、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文化涵养等方面入手,以维护居民身心健康为目标,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营造宜居环境。发展途径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人居活动需要为出发点,兼顾三大效益,平衡物质文化需求。

  (一)发展城市林业

  通过发展城市林业,构筑城市的生态框架,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建设适宜我国城市的生态结构。首先,要尊重自然界规律,培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使人们追求丰富、多元、自在自为的与大自然和谐、景观深邃、至美的生态结构;健全城市和郊区森林公园和生态休闲文化体系。其次,完善生态廊道,建立森林、草坪、湿地、水体生态区之间的联系;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水源地;增强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绿化墙面,软化(草坪覆盖)地面,减轻城市热辐射;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第三,通过建设“绿色”城市结构,疏通城市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改善城市生态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络关系,增强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环境承载容量,藉此提高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自然生产力和对城市废弃物的容纳与降解。

  (二)建设乡村人居林

  乡村人居林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绿化、美化、文化、经济、生态等结合起来,突出改善环境,人居和谐,其目标是增加森林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提高农村、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村民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协调村民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这个目标,有三种乡村人居林建设类型:(1)环境保护型乡村人居林。其作用是保护生态系统,带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兼顾美化和绿化的效果。在人居林建设过程中,着重从乡村生态发展需求、风俗习惯、环境保护和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林分的区块和面积,制定相应的保育措施;在工业区和生活区建立片林隔离带;在农田建立防护林带;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2)绿化美化型乡村人居林。在乡村规划的基础上,从满足居民身心健康、休憩娱乐和乡村美化的需求出发,进行不同场所林分的布局、区划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在居民居住区和活动频繁的场所,如乡村街道、街心、房前屋后以及公共场所,造林选用保健树种,合理调整林相,满足居民对森林休闲、健身或野营等要求。(3)生态经济型乡村人居林。在美化绿化的同时,为促进经济发展,在乡村周围或乡村中空地、房前屋后,发展生态经济型乡村人居林。在满足乡村绿化的基础上,从乡村生活和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经济树种进行配置设计。主要营造果树、干果经济林、速生丰产树和珍贵花木等。旨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为社会提供部分木材及苗木、花木,发展农村经济。

  (三)开拓社区林业

  住宅区人居环境的绿化是在于营造绿色、生态、和谐、美丽的人居环境,绿色人居是城市人居美化的一大特点。住宅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地中占比最大,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般以居住街坊或居住小区形式建设的多层住宅区,绿化布置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公共花园是居民游憩活动的中心。花园的布置应根据用地大小和居民的要求,以种植树木花草为主,铺设草皮或铺装地面,使地面不露土。适当设置老人文娱活动室、儿童游戏场、花坛和建筑小品等。布置形式多采用开放的自然式。

  (2)庭院绿化。庭院是住宅建筑围成的空间,根据房屋间距,种植适宜的植物,以满足降噪、防尘、防晒、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要求。种植的植物应加选择,背阴的地方宜种植耐荫植物,向阳的地方宜种植落叶乔木,从而做到“夏有荫凉,冬有阳光”。在住宅建筑形式统一的环境中,要注意绿化布置形式的多样化,利用植物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和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组成丰富多彩的庭院空间,发挥植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艺术特色。可选择一些不需施大肥、管理方便的果木、蔬菜和药草等经济植物,如核桃、银杏、葡萄、瓜豆等。

  (四)壮大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公众特别是城镇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占国内年旅游人数的近30%,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十三五”以来,截至2019年,4年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平均年游客量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率15%。公众的出游动机和对森林旅游产品的偏好呈现多样化,热衷于山地运动、森林养生的群体正在快速壮大。

  森林旅游进入了新时代,需要新定位,赋予新动能。发展森林游憩,壮大休闲林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森林旅游的内涵要放大,要上升到生态旅游;要丰富森林旅游产品供给,着力打造多姿多彩的森林旅游新业态;进一步规划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森林游憩步道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范围不同自然保护地或人文景区之间的绿道联接;促进森林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森林旅游融资模式,建立完善的森林旅游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强村富民,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五)推进森林康养

  我国4300多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和2189处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就业空间和普惠民生的新兴产业。在推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林业部门和森林资源为核心,实现林业、体育、城建、中医药多部门合作,搞好森林康养,有助于推动林业产业、旅游休闲、医学康复、中医保健、体育健身、乡村旅游以及小城镇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激发林业生产力,发挥林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促进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主要康养模式有:(1)林地漫步。以石材和木材为主,对现有游步道设施进行改扩建,联结景观优美处、森林氧吧外部。注重游憩节点的主题化,例如凉亭、旅游观景台;注意特定情境化营造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游客在林地上漫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放松。(2)森林负离子浴。开辟专门的森林负离子呼吸区,向游客介绍负氧离子对人体的益处,讲解负氧离子浴的保健方法等,主要的产品方式有森林浴和森林医院两种。(3)山野营地。结合地形特点,在坡度相对平缓处,地形相对隐蔽之地选择适当开阔地,开设森林帐篷露营地。野营区设置必要引导指示牌,开设公共活动场,配有简单娱乐场地和设施。增设造型自然美感的垃圾桶和旅游厕所,整体上打造成特色野营住宿体验设施。

  由此可见,发展人居林业,既契合国家发展需求,又具有路径优势,有助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动从资源获取型发展模式转变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型绿色发展模式;能够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推进林业转型升级;创新构建森林康养新业态,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发挥森林的养生、康复和辅助治疗功能,满足人们对于旅游休闲和健康疗养的多重需求;发挥森林的科普宣教功能,满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需求,实现以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林业高质量发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