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68705020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党建之窗 >>旗帜动态 >> 推进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智库建设
详细内容

推进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并作出系列重要部署。这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格局下,智库作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必将与时俱进,进一步夯实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准确把握战略抉择

  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不同以往。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和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指明了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主要战略举措,成为指导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智库研究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任务,在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复苏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找准定位、顺势而为,以高质量的政策研究成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智库发展问题有待解决

  智库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于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约90%的政策研究机构是体制内的,主要设立在各级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系统和企业。体制内与体制外智库发展失衡;在人才引进、流动、激励等方面普遍约束较多;注重资产采购、忽视人才智力价值投入;行政管理制度不适应智库劳动方式等。

  智库人才结构单一,高端领军人才短缺。目前智库研究人员大多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和高校教师。部分智库学者缺少立足深度调查发声的力度,有的还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层次研究队伍比较少,首席专家等管理型岗位尚未完全从行政管理岗位体系中分离出来,智库与政府的双向人才流动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

  智库成长环境竞争不够充分,制约不同类型智库的多元化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智库数量增长很快,从智库分类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综合性智库和高校智库领域。不同类型智库的结构性发展差异导致了体制内与体制外智库间的公平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官方与民间智库、综合与专业智库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智库合作多停留在社会调研数据信息的简单分享阶段,尚未形成能推动专业智库进行深度政策研究协作的有效合作管理机制。

  智库国际传播能力仍显不足,智库评价国际话语权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我国智库的发展路径、宗旨定位和体系建设,与西方国家智库明显不同,在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显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成果的多外语转化能力不足,传播渠道单一,议题设置能力的宽度和广度仍需加强。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报告夹杂种类繁多的排行榜,大多是反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西方智库的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此,我们要以审慎明辨的学术自觉去掌握和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制定并不断完善反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讲好中国故事。

  新型智库建设实践指向

  新发展格局下新型智库建设有五方面实践指向。围绕新发展格局下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研究,把提升智库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要素禀赋的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衰退。与此相对的,是内需潜力不断上升,国内大循环活力日渐强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特征会愈加显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智库建设要以更开阔的思路,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服务中央工作大局的决策,敢于创新,积极破解发展难题,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发展道路。

  紧密围绕国内经济大循环这一核心发展动能,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智库研究。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迈向发展新常态,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学界逐渐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成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智库是学术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界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即“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其次,要重点解决基本任务问题,即不仅要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的研究和回应,发挥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资政服务作用。

  深化智库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国际互动,创新推动智库研究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权构建能力。智库外交是全方位外交内容的一块重要领域,有别于较正式的官方外交,智库研究人员因学术背景的近似较为容易与外方接触和交往,这种长期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沟通和理解。智库开展二轨外交,有助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引导国内民众正确地看待国际形势变化和相关外交政策。智库还要善于借船出海,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相对于“走出去”,“引进来”更能看出一个智库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影响力。国内智库在出访国外交流经验的时候,应注重主动邀请对方进行回访,以此增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智库的了解,便于在国际合作中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未来时机成熟时,还可以在海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和驻外办公室,扩大国际合作网络影响力。

  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全面展开,以人才为支点的新经济体随之得到迅猛发展。超大型城市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人才承载力优势突出,人才创新成果丰硕,这也为国家高端智库构建世界级人才枢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物质性支撑。随着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高端智库愈加显示出影响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智库学者开始需要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善用全球资源和科技成果。

  新发展格局下,智库文化建设开始从可选项渐渐变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数量快速增长、研究质量不高、内容创新不足的现状决定了其还处在初级阶段。国际知名智库往往比较注重品牌、价值观、伦理等文化软实力的诸多因素。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智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智库文化是以机构管理哲学和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凝聚智库工作者国家荣誉、科研创造和归属感的人本管理理念。优秀的智库文化,将极大促进智库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智库的组织功能。智库文化通常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研究(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构成。智库文化建设往往与智库的分类属性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伴随着一套成熟完善、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更好地留住核心人才,为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贡献磅礴之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seo seo